章節連結
劍橋分析公司的員工擔任吹哨者,揭發了 Facebook 對於隱私管控不佳的事實,同時也代表著個人隱私這類的數據資料經過大數據運算後,都有機會變成無論本意為善或惡的有心人士進行商業、政治…..等場域行為的工具。當特定群眾被特定的資訊餵養後所造成的社會影響力,使用者沒有辦法對此有一點抵抗的能力嘛?這本書描述了「劍橋分析」公司於 2014 以降的發展,以及吹哨者本人的心境轉化。
書籍資料
書籍名稱:操弄 – 劍橋分析事件大揭祕
原文名稱:Targeted: The Cambridge Analytica Whistleblower’s Inside Story of How Big Data, Trump, and Facebook Broke Democracy and How It Can Happen Again
作者:Brittany Kaiser
ISBN:9789863844044
博客來推薦連結:https://tinyurl.com/ro454mo
1. 第一印象的主觀想法
數據的運用,隨著電腦運算的速度日行千里般的加速,已經到了一般普羅大眾難以想像的境界。隨著 2020 的到來,不僅僅是在商業上的運用更加成熟,也可以在政治和管控輿論上達到效果。這效果隨著使用人的善惡,可正可邪。劍橋分析事件藉由當事人的第一人稱描述,可以一窺其心境的轉變和衝突,以及到最後如何意外的破除同溫層的保護,與外界坦承其一切。
2. 認同之處
所謂的操弄,就是結合大數據和心理學,將受眾分群。根據他們的特質提供行動誘因,在這樣的條件下,會使他們去做你想要做的事。劍橋分析的所作所為,很大成分是創辦人想盡方法從控制群眾的行為,並藉此結合各國商業、政界人士以獲取巨大的政治利益。當事人這一趟五年多的歷程,如今看了是件非常奇妙的經歷。
3. 總結
在下一個十年內,科技的更迭會快到讓人有些無所適從。隨著生活周遭的事物都盡可能的網路化了,每天製造大量的數據丟發到網路上。這些資料究竟還能掌握在我們的手中嘛?使用者對於自己每天鎖產生的數據資料,能有多少的掌控權?現今世界各個地區對於個人數位資料保護的原則也沒有一定概論。例如美國採取較為寬鬆的監管,而歐盟地區則反之。在過往的世代,因大家關注度也不高,外加上沒有方便網路以及計算能力來散佈,這些數據資料往往因資料並沒辦法如今般自由流通取得。我想在日後的年歲中,這類的問題會一直爭議下去,最終會找到一個普遍人士能夠接受的平衡點吧。
按讚加入粉絲團